红色经典——首届星海美术作品展征稿通知

获取更多大赛信息

  • 报名开始时间:2023-03-11 00:00
  • 报名结束时间:2023-08-18 00:00
  • 地域:全国
  • 标签云:星海美术作品展
  • 展览地点:番禺博物馆(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银平路121号)
  • 对象:学生专业
  • 类别:综合材料水粉水彩版画国画油画雕塑
  • 报名费用:¥
已经结束了
广州番禺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赓续红色血脉,拟于2023年10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举办“红色经典——首届星海美术作品展”,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美术作品。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繁荣发展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二、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

广州市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

广州市番禺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承办单位

番禺博物馆

三、展览组委会:

主 任:莫智聪、汪晓曙、黎雪梨

副主任:雷小龙、胥雪松、张洪亮、何志丰

委 员:(姓氏笔画为序)

王 卓、孙   黎、许鸿飞、刘颖悟、刘燕华、关胜祥、李柏涛、肖  华、罗  奇、罗文勇、钟石林、胡  兵、黄健生、梅  兵

展览办公室主任:王卓

展览办公室执行主任:关胜祥

展览办公室副主任:胡兵、韩艺谊、刘昵

展览办公室成员:杨莉莉、黄锐、郭淑冰、吴倩怡、苏嘉宏、王维、梁凌业

四、评选委员会:

由展览组委会遴选专家组成。

五、展览时间:

拟在2023年10月-11月

六、展览地点:

番禺博物馆(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银平路121号)

七、征集范围:

面向社会公开征稿,以单位、团体或个人名义均可报名参加。

八、参展要求:

1.作品内容:

作品内容要求政治方向正确,积极反映红色文化、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风貌。特别是生动表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人生轨迹、奋斗历程、其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精神面貌,以及其在国内外留下足迹的今昔风貌、人文景观和其影响下的人文现象等题材。

2.作品形式规格:

作品形式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和综合材料类。所有作品单幅装裱后不超过240厘米(高)×200厘米(宽)。雕塑作品须配底座,最大边尺寸在200厘米以内、重量在150公斤以下。(超大尺寸作品,需报经组委会同意)

3.初评与复评:

1)初评:

初评征集作品照片时间:自本通知发布日起至2023年8月18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作品均以10寸照片(尺寸不超过29.7cm×21cm)参加初评,每人投稿不超过3件。请如实填写“红色经典——首届星海美术作品展”作品登记表,并粘贴于照片背面。注:初评和复评均不收参评费,初评未入围作者不另行通知,照片不退。

收件地址:广州市番禺区银平路121号番禺博物馆

收件人: 关老师 联系电话: 13302386090  

2)复评:

初评入围者接到电话、短信通知后再按展览要求自行装框送原作参加复评。并将入选复评作品的高清电子图片以附件形式统一发送至邮箱: gzmx1987@126.com  ,邮件主题标明“星海美术作品展+作者姓名+联系电话”,附件图片像素为300dpi,要求统一为JPG或TIFF格式,作品标题为“作者姓名+作品题目+尺寸(纵cm×横cm)+创作时间”。
广州市作者不接受邮寄,广州市外作者原作寄送需妥善包装并上保险,通过正规物流公司邮寄,防止邮寄中破损遗失。原作一律在右下角粘贴登记表,表格见文末附件(收件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初评未入围作者不另行通知,复评落选作品退件。本次展览除获奖收藏作品外,其他作品退回作者,本地作者可自取,外地作者可委托快递退件,费用自付。

九、评奖与收藏:

本次展览共评选入选和获奖作品共约100件(以实际评选结果为准)。设金奖1件;银奖3件;铜奖5件,优秀奖约20件。金奖、银奖、铜奖作品由番禺博物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收藏费为:金奖税前收藏费3万元/件;银奖税前收藏费2万元/件;铜奖税前收藏费1万元/件。其它作品(包括复评落选作品)展览结束后退件。

十、主办者和参展作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1.广州地区获奖及入选者均可作为加入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之一。

2.由主办单位向作者颁发入选、获奖、收藏证书及展览画册一本。

3.主办单位对参展作品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及宣传权。

凡涉嫌抄袭、侵权、高仿、模仿他人、复制自己作品参展者一律取消参评、入选资格,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作者负责。

十一、凡送作品参评、参展作者,视为已确认并遵守本征稿通知的各项规定。

十二、本次展览未尽事项的最终解释权归由“红色经典——首届星海美术作品展”组委会所有。

十三、本次展览有关信息请及时关注广州市美协、番禺博物馆等微信公众号。

展览联系人:

关老师:020-84809245、13302386090

韩老师:020-34511106、13802832327

联系时间:工作日(周一至周五)9:00-17:00


红色经典——首届星海美术作品展组委会

2023年3月


附件1:“红色经典——首届星海美术作品展”作品登记表

附件2:冼星海生平大事年表及广州番禺15处红色革命遗址简介

附件1:

“红色经典——首届星海美术作品展”作品登记表

作品题目


作  者


单位、地区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


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


是否同意收藏


附件2:

冼星海生平大事年表及广州番禺15处红色革命遗址简介

一、冼星海生平大事年表

1905年  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原籍广东番禺。

1919年  冼星海进入新加坡养正学校学习。校长林耀翔让冼星海课余协助区健夫先生整理乐器,并随班学习铜乐,将冼星海引上了音乐道路。区健夫老师可以说是冼星海音乐之路的伯乐和启蒙老师。

1922年  “南国箫手”。

冼星海进入岭南大学附中“1928班”学习,该班又称“惺社”,设有华乐队,岭南大学附中也设有军乐队,冼星海积极参与其中,开始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涯。在养正学校军乐队学习到的单簧管演奏,让冼星海名声大噪,得到岭大师生的欢迎,获得了“南国箫手”的美誉。

1925年  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从师俄侨小提琴教师托诺夫。并通过岭南大学附中校友司徒乔介绍认识,得到了萧友梅在音乐和生活上的帮助。

1926年  9月,冼星海从北京返回广州休学,到培正中学教音乐。广州培正中学冼星海受聘指挥培正银乐队。培正银乐队是美国人组建和资助的有较高演奏水平的军乐队,乐器配置齐全。冼星海的指挥水平在当时的岭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1928年  进上海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号召学习音乐的人要“好好地用功”,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做一个真伟大的人,不是做一个像伟大的人”。“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成为他毕生坚持的音乐创作和社会实践方向。

1929年  到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  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牧歌》、《雨天的乡村》、《夜曲》等十余首作品。

三重奏《风》成为冼星海巴黎音乐生涯中的重要转折,作品为女高音与单簧管、大提琴而作,这是冼星海从生活的磨砺中沉淀出来的游子心声。

1932年  3月,中国留法音乐学会在巴黎成立。

冼星海与同在法国学习音乐的曾竹韶、郑志声、季继红、李倡俊等五人组织了一个巴黎留学生音乐学会,关注国内的社会政治动向,探讨如何发展中国未来的民族音乐。

1934年  冼星海考入巴黎国立音乐戏剧学院“杜卡作曲大师班”。

1935年  冼星海回国。

冼星海经过德、英等国回国。去时两手空空,归来时依旧两袖清风。除了一些乐谱、书籍存在一位法国友人家里外,旅途中几乎卖掉了所有的衣物,最后回到上海只剩下了一个小提琴和一件冬大衣。

回国后,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社会团体的种种活动,热情地投入到群众救亡以及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写成了蜚声全国的《救国军歌》,创作了昂奋有力的《战歌》、沉痛悲壮的《流民三千万》、进步电影歌曲《热血》、《青年进行曲》等作品。冼星海的救亡歌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心愿的呐喊和呼声。

1936年  冼星海谱写救亡歌曲之余,开始谱写《第一(民族解放)交响乐》。他要用这种大型的作品表现全国人民对民族解放的要求。(《第一(民族解放)交响乐》于1936年秋完成钢琴谱,1937年春开始写总谱,中间时常间断,至1941年春在苏联完成。)

1937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10月,转移到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不久,加入了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宣传处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

冼星海的作品,愈来愈为群众所喜爱,他的《祖国的孩子们》、《保卫大武汉》、《保卫卢沟桥》以及结构较为复杂的《赞美新中国》等,唱响在神州大地;他的《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响彻在大河两岸崇山峻岭;太行山沸腾了,洪湖觉醒了,炎热的武汉高擎着火炬,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举行着数万人的歌咏大游行,这是罕见的壮举。冼星海这一时期的创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声,也是他艺术征途上开始攀登高峰的证明。

1938年  10月,在西安与钱韵玲结婚。

11月,到达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员,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格,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

1939年  《黄河大合唱》横空出世,冼星海延安鲁艺任教时期音乐创作的巅峰。

1939年春,在延安养伤的战区抗敌演剧三队光未然,根据两次渡河及在吕梁山行军的经历创作了一首长诗。年轻的诗人光未然在陕北的窑洞里,用低沉的声音进行了朗诵,在场听众的心脉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跳动。听至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一片安静。顷刻,掌声爆响。冼星海一直坐在靠门边的椅上,此时霍然起身大步上前,将歌词抓在手上,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同志们立即报以热烈掌声。

在拿到光未然的歌词后,为创作好《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词作者与抗敌演剧三队的同志详尽了解抢渡黄河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做了一系列准备,进行默默酝酿。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在延安一间简陋的窑洞里,冼星海不间断地创作,对作品反复推敲,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这部激昂亢奋又婉转抒情的时代乐章诞生了!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包括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作为背景,启发人们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全曲在音乐上的特点是中西结合,辅入晋陕民歌及古曲《满江红》音型,气势磅礴,布局庞大,音调清晰、朴实优美,音乐与内容浑然一体,用山呼海啸的黄河怒涛表现中华民族磅礴汹涌的抗战力量。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乐队在陕北公学礼堂举行首演,观众干人以上。冼星海自任指导,冼星海的学生邬析零担任指挥,光未然亲自朗诵,男声独唱田冲,女声独唱蒋旨暇,二重唱史鉴、刘晨喧。演出非常成功,轰动延安。

1939年5月11日,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由冼星海担任乐队指挥。他一改往常的西装打扮,身穿八路军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扎着宽皮带,以革命战士的形象出现在舞台。随着《黄河大合唱》乐声响起,在场观众无不精神振奋、热血奔涌。演出结束,冼星海带领全场观众一起高唱《保卫黄河》,礼堂响彻了“保卫黄河”的震天怒吼。歌声一停,毛主席站起来高兴地连声说:“好!好!好!”还特意单独接见了冼星海,勉励冼星海为人民谱写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毛泽东从鲁艺副院长赵毅敏那里获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不少蘸水笔,特赠他一支派克钢笔与一瓶派克墨水。李富春设法解决了冼星海的吃糖问题,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则专门拨出一孔窑洞给冼星海,配备一名通信员照顾冼星海的生活,并送来一筐蜡烛以供他夜间创作。

1939年6月14日,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39年8月5日,其女儿冼妮娜在延安出生。

1939年12月3日,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40年  5月,到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化名“黄训”。因战争、交通阻隔而羁留不归。其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

1941年  苏德战争爆发,赴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化名“孔宇”。

1942年  重返苏联,先后在苏联哈萨克共和国首府阿拉木图、塔什干、库斯坦那伊等地居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苏联朋友,包括苏联作曲家格里艾尔、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等人。他不顾战时生活的艰难和疾病缠身而坚持创作,写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交响乐》、《满江红》等四部组曲,还有《阿曼盖尔达》等许多声乐、器乐作品。

1944年底  冼星海病重,被送到莫斯科治疗,在病榻上他完成了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的写作。

1945年  10月30日,因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享年四十岁。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冼星海的骨灰原存放在莫斯科近郊顿斯科伊古教堂,1983年11月安放在广州白云山下,麓湖“冼星海园”中。

在阿拉木图有一条以冼星海命名的大街,他住过的地方被建成故居博物馆,他的很多作品在剧院和音乐厅反复上演……

二、广州番禺红色革命遗址简介(15处)

一)冼星海生平展厅

位于番禺博物馆首层,是为纪念冼星海百年诞辰而兴建,也是国内最早一家全面反映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丰功伟绩、非凡乐章的展厅。

展厅于2005年6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厅面积逾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纪念冼星海的展厅,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祖籍广东番禺,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出生于贫苦渔民家庭,幼年随母亲先后在澳门和新加坡艰苦谋生。1918年回国求学,有“南国箫手”和“小提琴家”之称。1926年考上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30年在巴黎开始艰辛的异国求学之路,创作的作品《风》获得法国音乐节的很高评价,成为第一位在巴黎电台播出作品的中国人。1935年,冼星海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莫斯科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谱曲,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共创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主要作品有《黄河大合唱》、《民族解放》、《中国狂想曲》、《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这部不朽的作品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松庄孔公祠(番顺行政督导处旧址)

位于钟村街诜敦村环村北路29号。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999平方米。1945年3月15日,番顺行政督导处在诜敦村松庄孔公祠成立。番顺行政督导处是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主任徐云、副主任李冲。番顺行政督导处下辖的有各县区乡民主政权,还在各乡民主政权中建立民兵常备中队,保卫民主政权。番顺行政督导处独立行使行政职能,在禺南、顺德征收抗战公粮,并在交通要道设立税站,征收来往货物税,保证客商来往安全。1945年3月24日,督导处获悉日伪发动对禺南军民进行全面“清乡扫荡”,马上发出《广东番顺行政督导处紧急命令》,命令各乡公所及各自卫队、常备队、后备队做好反“扫荡”准备。3月31日,日伪顽三位一体向禺南发动号称“万人大扫荡”,各乡常备队、后备队配合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积极参战,为反“扫荡”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禺南武工队旧址(纯菴区公祠)

位于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抗日战争时期,会江村所在的禺南西线是珠江纵队第二支队主要活动地区之一。1947年12月,中共禺南特派员直接领导的武装队伍在会江村纯菴区公祠正式宣告成立,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大石和南村等地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反“三征”武装斗争,联系抗日战争时期的统战朋友,扩大武装斗争。禺南武工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的基础。

2011年1月,纯菴区公祠被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经区文物办申报,2021年3月,以“禺南武工队旧址”的名称公布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祠堂已在番禺区文物办主持下完成修缮,并打造为禺南武工队旧址成立地综合展览馆,通过举办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

四)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北村骏兴巷5号。从建筑风格上看,该民居建于清末,近年内部重新装修。为“三间两廊”式二层传统民居,大门向北,总面阔8.8米,总进深9.9米,占地面积87.12平方米。建筑主体为硬山顶,青砖墙,花岗岩墙基。房屋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屋前是天井,天井内有一口水井,天井两旁为廊,左廊开门与街道相通,为门房,右廊为厨房。二层为木结构,屋外有露台。何小静、何虹烈士的光荣事迹对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2021年6月,故居活化利用为红色展馆免费对外开放。

何小静(1921-1942),于1933年在沙湾德明小学毕业,翌年在广州市职业学校英文夜校读书。1937年参加革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皖南事变后,在撤往桂林途中被捕。1942年3月被国民党宪兵秘密杀害,年仅21岁。

何虹(1927-1945),何小静胞妹,少时参加革命,在艺协剧团少年组饰演童角。1938年10月参加战工队第一五六队,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春,加入东江纵队。抗战胜利前夕,何虹随东江纵队北上因病留于始兴隐蔽就医,被捕惨遭杀害,时年才18岁。

五)沙湾福涌村潘氏宗祠

福涌潘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福涌村石涌上街。据村民介绍和村史记载,该祠始建于清代,抗战时期曾遭日军飞机轰炸,祠宇倾颓,已于建国初拆毁,2000年重建。祠堂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总面阔9.84米,总进深29.46米,占地面积289.89平方米。头门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头门后设天井,天井两侧建廊,后堂供奉祖先牌位,全祠朴素无装饰,现为陈列馆,定期展览广州市区游击第二队(广游二支队)转战禺南的史迹,供中小学生参观学习。据《珠江纵队史》载:“1938年12月下旬,广游二支队在顺德陈村的队伍受日军水陆包围,司令吴勤率领直属队伍顽强抵抗,毙伤伪军30多名后,因敌我力量悬殊,遂撤出陈村转移到禺南大谷围(大箍围)一带,并把司令部驻在螺阳社石涌村潘家祠内”。该祠堂对研究番禺抗战史有较重要的意义。

六)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

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福涌村涌边自然村内。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占地面积509.91平方米。门额上石匾刻“陈氏祖祠”,落款“白沙书”。头门梁架、斗栱、驼墩均饰木雕,墙楣饰彩绘壁画。天井两侧为廊,后堂明间悬木匾刻“植德堂”。祠堂两侧建有青云巷,前为地堂,上立四对旗杆夹石。祠堂内存有多块清代御赐牌匾,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该祠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曾经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的队部。1938年11月,广州沦陷后,成立了以吴勤为司令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队(简称“广游二支队”)。在珠江三角洲开展抗日武装活动,当时吴勤领导的直属部队,就驻扎在涌边村,队部设在陈氏祖祠。1940年9月,成立了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广游二支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林锵云,指导员黄柳言。中队部就设在陈氏祖祠内。不久,上级党组织派来谢立全(化名陈光明,公开身份是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教官)和谢斌(化名刘斌,公开身份是参谋)来此参加和领导独立第一中队的工作,也住在陈氏祖祠内,并以此为据点,开展敌后斗争。陈氏祖祠保存较好,对研究番禺乃至广东地区的抗日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02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

七)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

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道社学社区星海公园内。建于1952年,原位于市桥街大沙地仲元中学内,于1988年经重新设计后,在番禺星海公园内重建。该碑坐北向南,前用大理石铺砌长约65米的上山通道,两旁种植松柏,碑体建在宽20米、深28米的主平台中后部,连基座总建筑面积为975.77平方米。碑高12米,由三块水泥板以相向等距三角形构成,上窄下宽,造型稳重。正面是曾生同志题“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九个字,两侧和后方围墙镶汉白玉石刻画共五幅,描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番禺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谋求自由解放的战斗情景。该纪念碑现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开展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有现实意义。

八)南村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的垯沙岗,纪念碑后有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墓。建于1956年10月31日,1992年12月重立。坐西北向东南,用花岗岩砌筑平台,平台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碑体分三级,顶部正中用红色花岗岩砌筑四层“梯”形碑座,上面矗立一座8米高的纪念碑,碑身分成四节,逐节收窄,下两节为方柱体、上两节为圆柱体,碑顶部雕饰“宝珠”。在第二节正面中间,竖刻烫金大字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下款刻“郑少康”。该纪念碑纪念在植地庄抗日战斗牺牲的英烈们,弘扬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烈士墓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1944年7月26日抗击侵华日军在植地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48位英烈们而修建。1993年8月,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墓并入植地庄抗日战役纪念碑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碑碑文:

在抗日战争时期,植地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地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晨,日本侵略军四百余人,远道奔袭植地庄,妄图消灭我游击队主力,广游二支队禺南大队全体指战员英勇抗击,军民配合浴血奋战,毙伤敌军七十余人。我中队长何达生等八位勇士,在众寡悬殊情况下,履危弥勇,坚守地址,击退敌军多次进攻,拒敌于村外,掩护了主力部队转移,保卫了群众利益。此战为国捐躯者,有大队长卫国尧同志等四十八位烈士。为缅怀先烈,承前启后,瑾立此碑。

48位烈士英名录:

卫国尧  梁绮卿  黄平  黎干之  郑葵  黄纪合  伍湛彬  吕成  陈就     植流   卫富  卫雪卿  陈汉仔  张四  蔡权  蔡仲沛  蔡细珠   江咸   江九   蔡锡垣   黄强  李趾祥  李希  陈灼  李锡洪  梁二九  陈步明  卫泰恂  陈细佬  简九  冯国雪  张莹  胡妹  赵裕贤  郭妹  陈钊  蔡富强  李沛生 彭沛等

九)南村植地庄植氏宗祠

植地庄珠江纵队驻守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庄南约文明大街4号。从门匾题款可知,该祠始建于清嘉庆甲戌年(1814),是植地庄在抗日战役中珠江纵队驻守旧址,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占地面积128.63平方米。建筑主体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博古脊。头门为凹斗门,花岗岩石门框,石额阴刻“植氏宗祠”,上款“嘉庆甲戌岁仲夏吉旦立。天井两侧带两廊,左廊嵌有2000年重建祠堂碑记。后堂明间后侧设神台。该祠堂是番禺抗日战争的根据地,是1944年植地庄战役的指挥部,对研究番禺抗战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该祠堂也为番禺中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十)石楼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

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菩山路,大岭村小学门前左侧。建于1995年,为纪念大岭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的14位英烈,由镇政府、村委会、游击队老战士合资兴建。该纪念亭为正方形,边长7.80米,四柱支撑,攒尖顶。亭内正中立有黑云石纪念碑,亭正中刻“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该纪念亭对大岭村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十一)石碁塱边村容菴梁公祠

容菴梁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东约大街3号,坐北向南,三间两进,占地面积295.2平方米。该祠堂建筑和雕刻艺术精湛,1941-1949年作为广游二支队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对研究这段革命历史提供了珍宝的实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塱边村容菴梁公祠),是抗日根据地。从建成至今一直在使用,在1949年9月,禺南武工队和广州市东北郊人民游击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并设独立团的团部于塱边村容菴梁公祠内。而粤赣湘边纵队的独立团团部,在解放前夕,由于要准备接收政权,但是当时连一件整齐的军服也没有,所以当时集合了塱边村为首的周边的农村妇女来一起为新整编的队伍赶制服装。故此塱边妇女成立群英妇女会,日夜不停缝制军用物品支援前线,后来独立团赠送给妇女会一面“拥军模范”的锦旗给塱边村的妇女们,以表示感谢!

十二)石碁塱边村松露小学

松露小学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东约大街1号。始建于1927年,1970年重修。该所小学是塱边村一孤老去世后,按其遗嘱将其田产变卖,经当时国民政府注册批准兴建的,是禺南最早开办的公立小学之一,与石碁贵立小学、渡头螺阳小学齐名。小学坐北向南,校园面积2023平方米。校园大门向正南方,造型别致,为红砖砌筑的三楼式门楼,歇山顶,盖碌灰筒瓦,陶瓦当,滴水剪边,正中山墙上有灰雕牌匾,上写“松露小学校”五个红色隶书。正面为礼堂,建筑面积201.60平方米。两边有课室4间呈“品”字形结构。课室礼堂为青砖墙,灰塑瓦脊,礼堂正面有砖雕通花。后来又有香港同胞在该校园西面及东南面捐建课室及图书馆各一座,取名“仲龙课室”及“岐南图书馆”,面积分别为75平方米和85平方米。

塱边村作为革命根据地载入史册,松露学校则作为根据地里党的主要活动场所,发挥了特殊的作用。1942年2月,广游二支队党组织派出共产党员郑迪年到塱边村开展工作,郑以松露小学为据点,发动群众,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后又调进党员梁素华,吸收进步青年陈雪清、梁汉夫等加入党组织,在当年秋冬间建立起中共塱边村支部。1948年12月,为成立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该校对研究近代当地教育和番禺近代革命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2005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十三)市桥丹山村黎氏宗祠

丹山黎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道丹山村北正大街5号。据族人介绍,该祠始建于明代,从头门石匾上款看,该祠于清同治乙丑年(1865)重修,1984年和2002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7米,总进深25.8米,占地面积334.79平方米。二进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墙,红砂岩墙基。头门建在花岗岩台基上,前廊立两根花岗岩石柱,明间有花岗岩石门夹,门额上石匾刻“黎氏宗祠”,上款“同治岁次乙丑重修”,墙楣饰壁画。头门后为天井,两侧建四廊,高低错落排列,砖雕窗花较有特色。后堂用四根圆木金柱支撑,明间后侧设神台,供奉祖先牌位。该祠堂保存的红砂岩墙基具有典型的明末清初特色,现基本保存清同治年间的重修原貌;据族人介绍,黎氏宗祠也曾是抗日队伍经常秘密驻扎的地方,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及抗日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6月,南海、番禺、顺德三支抗日游击队伍,按上级指示攻打市桥,部队在丹山黎氏宗祠集中。广游二支队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卢德耀等曾数次化装到市桥侦察,摸清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和交通路线。摸清情况后,谢立全同志在黎氏宗祠中间大厅主持会议,制订攻打市桥伪军方案。但出击前发现市桥敌情有变,遂改变计划,突袭新造,活捉汉奸冼尧甫,取得了很大胜利。在日本仔围攻丹山村搜索二支队期间,有一名抗日队员,因负伤,无法跟随大队及时转移,被藏在“巷尾祠堂”(现在康乐幼儿园的位置)里面的禾杆堆里面。可惜最终也被日本仔发现,拖出去打死。

十四)新造秀发村二·一八抗战纪念碑

二·一八抗战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秀发村东明岗西北麓。该碑原位于新造镇的广东省粮食二仓(为1948年3月成立的“礼园治安联防大会”旧址)院内,于1984年迁建。坐西北向东南。纪念碑为砖石混凝土结构,立于方形的平台上,平台边长为10.12米和10.09米,占地面积102.11平方米,四边上用砖砌成约1米高的围墙。碑通高4.50米、底座高0.90米,边长1.80米,向上微收成梯形。碑身呈四棱锥体,顶部为三角形锥体。正面刻“二一八抗战烈士纪念碑”。碑座正面镶有黑石碑一块,上面刻有礼园抗战烈士纪念碑记。主要是记述1938年10月,侵华日军攻占新造,群众奋起抗击的情况;以及1945年2月,伪军围攻新造的情况,并刻有该战役中牺牲的八位烈士姓名。纪念碑保存较好,形制完整,结构稳定,现已成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年都有机关社团、中小学师生前往致祭。

碑记全文如下:

民国二十七年秋十月,倭寇南侵,攻陷广州。越数日,以战艇二艘驶近礼园乡岸,密集扫射,冀图登陆。烈士诸君及壮丁百数十人,本寸土必争之义,伏岸还击,敌不得逞。旋以飞机五架,自辰至午,盘旋轰炸掩护登陆,诸烈士坚抗不屈,敌乃密集火力如攻坚堡。烈士以苦战终日,弹药告竭,不得不退守村后。于是我祖我宗,数百年来生斯长斯之乡土遂沦敌手,而吾县治所在之新造,沿岸悉成灰烬矣!

三十四年春,二月十八日,伪府凭虎伥捏报,籍清乡为名,以伪军一万六千之众,凌晨自大岗边登陆,向吾乡各坊扫射,自辰至酉炮声不绝。诸烈士又联同壮丁凭楼抵抗,拒其入乡;然以众寡悬殊,渐感不支,正、常两坊卒被攻入,继而华、崇、秀、北、西、景等坊先后失守,乡民财物被劫一空,损失惨重。尤为痛惜者,此为国守土效死勿志之烈士八人,竟于斯役以身殉国,哀哉!

日溯诸烈士自殉国以来,于兹五年,在此五年中,本会同人每谈及"二·一八"之役,咸以诸烈士黄土长埋,冤沉莫雪,既未呈报政府为之褒扬,复未建立祠宇以资纪念,使此无名英雄功在国家,而不得社会矜式,引为憾事。爱议立碑纪事,永矢弗爱。呜呼!倭寇之祸,乡邦沦陷,执干戈者,猷有不能以死报社稷,而诸烈士生长农村,未受高深教育,乃能激昂大义,为国捐躯,是真民族之雄,足使爱国者流,扼腕碑前,发其志士之悲,并有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会国家也。谨为之记,暨恭列八烈士之姓名焉。"二·一八"抗战烈士芳名:黎公日胡、黎公锡熏、黎公富雄、黎公耀雄、黎公康文、黎公新妹、黎公锦福、黎公铭朝。礼园治安联防大会立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吉日。

十五)新造秀发村黎炎孟烈士故居

黎炎孟烈士故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秀发村得月街三巷5号。从建筑风格上看,该民居始建于清末,为“三间两廊”式民居,坐南向北,总面阔10.48米,总进深9.19米,占地面积96.31平方米。建筑主体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青砖墙,花岗岩墙基。房屋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两居室内建有阁楼。屋前是天井,天井前设“天官赐福”照壁,墙楣有灰塑壁画,脊顶饰有圆如意灰塑。天井内有一口水井,水质清冽甘甜。天井两旁为廊,左廊开门与街道相通,为门房,门房左侧设砖雕神龛,右廊为厨房。民居形制完整,结构稳定。该建筑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居风格,是烈士黎炎孟的故居,对研究民居建筑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实物,也是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活教材。

黎炎孟,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根据中山县农民运动的实际,写出了长达25000多字的《关于中山县农民问题的报告》系列文章,对指导全省的农民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1928年1月,黎炎孟和李华昭同志一同前往澳门,向省驻港澳的党组织汇报和请示工作,被国民党密探逮捕押回中山,黎炎孟视死如归,严正陈词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事业,痛斥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和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阴谋。在极刑面前,黎炎孟坦荡地说:“我死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最后胜利属于共产党。”几天后,黎炎孟被杀害,年仅25岁。


赞一个(NAN)
全部评论
潘天寿

现代画家、教育家

中国画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体用并举,设计大义

新主语

为中国企业设计好产品

品牌设计画册书籍UI设计

客服微信

  • 客服QQ:3301581688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9:00)

艺术家、艺术展

设计师、设计大赛

CopyRight 艺术时光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1007278号-4 Powered by 鲸熙 ©2021-2022

艺术时光,艺术生联盟,设计时间,美术家网,艺术家网,设计大全,设计公司排名,艺术家推广,画廊发稿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u@ujingxi.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处理。